黃帝內經

黃帝內經為現存最早的傳統中國醫學著作,對後世中醫的理論與實務有深遠影響。
內容分為「素問」、「靈樞」兩部分。「素問」以問答形式記錄各種醫學理論,「靈樞」原稱「針經」,主要為針灸、經絡之內容。
黃帝內經講述陰陽五行、五運六氣、人與天地自然、藏象、經絡、疾病、病因、辯證、論治、針灸、方劑、養生等面向,涵蓋範圍廣,加上系統述說,使其成為中醫最早也最重要的醫典之源。

黃帝內經:燥邪

【黃帝內經】燥邪

燥邪為六淫之一。燥屬金,為秋季主氣。秋季氣候乾燥,空氣中缺乏水分,燥邪易侵犯人體。
燥性乾澀,易傷津液。燥邪侵犯人體,容易出現各種乾燥症狀,如口乾舌燥、皮膚乾燥、毛髮乾枯、大便乾結、便秘等。故曰:「燥勝則乾。」

黃帝內經:濕邪

【黃帝內經】濕邪

自然界中具有水濕之重濁、黏滯、趨下特性的外邪,稱之為濕邪,為六淫之一。
濕屬土,為長夏(小暑、大暑,約農曆六、七月,即「三伏天」)的主氣。此時陽熱下降,水氣上騰,為一年中濕氣最盛的季節,故長夏多濕病。

溼邪有外、內之分。
外濕多由潮濕氣候,或是涉水淋雨、外在環境潮濕所致。內濕則多見於脾失健運、水液運化障礙,體內濕氣停滯形成。

黃帝內經:暑邪

【黃帝內經】暑邪

暑為夏天的主氣。
暑邪為陽邪,是夏季的火熱之邪。暑邪為病,稱為暑病。
暑邪致病有明顯的季節性,且暑病只有外感,沒有內生,這是六淫中獨有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