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帝內經

黃帝內經為現存最早的傳統中國醫學著作,對後世中醫的理論與實務有深遠影響。
內容分為「素問」、「靈樞」兩部分。「素問」以問答形式記錄各種醫學理論,「靈樞」原稱「針經」,主要為針灸、經絡之內容。
黃帝內經講述陰陽五行、五運六氣、人與天地自然、藏象、經絡、疾病、病因、辯證、論治、針灸、方劑、養生等面向,涵蓋範圍廣,加上系統述說,使其成為中醫最早也最重要的醫典之源。

中醫情志養生

中醫 情志養生

情志養生,即精神養生、心理養生,西醫稱為心理保健。
所謂情志,是指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驚、恐等,人的七種情緒,中醫稱為「七情」。
在正常情況下,七情活動對人體生理功能起著協調作用,但如內外刺激引起的七情太過,則會導致多種疾病。

情志對應於五臟,心主喜、肝主怒、肺主憂與悲、脾主思、腎主恐與驚。如七情失調,則影響五臟健康。

黃帝內經:胃

【黃帝內經】胃

胃為六腑之一,與五臟中的脾爲表裏。位置大約位於人體的左上腹,肋骨以下。
人體的氣血、津液等為食物中營養物質所化生,首先依靠胃的受納,故胃氣的強弱對保持人體健康有重要關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