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黃帝內經】不治已病治未病
醫治疾病的最佳方式是什麼?
【黃帝內經】說「不治已病,治未病」,這是什麼意思呢?
原來在千年之前,古人就已經有了這麼先進的醫療觀念。
黃帝內經為現存最早的傳統中國醫學著作,對後世中醫的理論與實務有深遠影響。
內容分為「素問」、「靈樞」兩部分。「素問」以問答形式記錄各種醫學理論,「靈樞」原稱「針經」,主要為針灸、經絡之內容。
黃帝內經講述陰陽五行、五運六氣、人與天地自然、藏象、經絡、疾病、病因、辯證、論治、針灸、方劑、養生等面向,涵蓋範圍廣,加上系統述說,使其成為中醫最早也最重要的醫典之源。
五運六氣,為古人研究天地氣候變化與疾病關係的一門學問。
五運,表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行之氣在天地陰陽中的運行變化。五運代表不同節令的氣候特徵。
五運與五季的配對關係為春溫屬木,夏熱屬火,長夏溼屬土,秋涼屬金,冬寒屬水。
六氣為風、熱、火、溼、燥、寒,概括六種不同氣候,為古人總結長期生活經驗而得。
人循依五運六氣養生,則能身體強健。
「大腸者,傳導之官,變化出焉。」 【黃帝內經 素問 靈蘭秘典論】
大腸為六腑之一,位於腹中,上口與小腸相接,接口處為闌門,下口則為肛門。
大腸分為回腸與廣腸兩部分。回腸上接闌門下接廣腸,廣腸下端為肛門。大腸的上中部繞行於腹部之左右,先升後降,故稱為「回腸」。大腸下部管腔擴大,延脊下部下行至肛門,故稱「廣腸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