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黃帝內經】濕邪
自然界中具有水濕之重濁、黏滯、趨下特性的外邪,稱之為濕邪,為六淫之一。
濕屬土,為長夏(小暑、大暑,約農曆六、七月,即「三伏天」)的主氣。此時陽熱下降,水氣上騰,為一年中濕氣最盛的季節,故長夏多濕病。
溼邪有外、內之分。
外濕多由潮濕氣候,或是涉水淋雨、外在環境潮濕所致。內濕則多見於脾失健運、水液運化障礙,體內濕氣停滯形成。
自然界中具有水濕之重濁、黏滯、趨下特性的外邪,稱之為濕邪,為六淫之一。
濕屬土,為長夏(小暑、大暑,約農曆六、七月,即「三伏天」)的主氣。此時陽熱下降,水氣上騰,為一年中濕氣最盛的季節,故長夏多濕病。
溼邪有外、內之分。
外濕多由潮濕氣候,或是涉水淋雨、外在環境潮濕所致。內濕則多見於脾失健運、水液運化障礙,體內濕氣停滯形成。
正常情況下,天地自然的六氣,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正常運行,輔助萬物生長變化。
但當氣候變化異常,超出限度,如六氣太過或不及,或氣候急速變化,就可能使人體無法適應,因而產生疾病。這種狀況,就稱為「六淫」,為風邪、寒邪、暑邪、濕邪、燥邪、火邪,即六氣反常,超過了限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