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帝內經

黃帝內經為現存最早的傳統中國醫學著作,對後世中醫的理論與實務有深遠影響。
內容分為「素問」、「靈樞」兩部分。「素問」以問答形式記錄各種醫學理論,「靈樞」原稱「針經」,主要為針灸、經絡之內容。
黃帝內經講述陰陽五行、五運六氣、人與天地自然、藏象、經絡、疾病、病因、辯證、論治、針灸、方劑、養生等面向,涵蓋範圍廣,加上系統述說,使其成為中醫最早也最重要的醫典之源。

【黃帝內經】六腑

【黃帝內經】六腑

六腑,為膽、胃、小腸、大腸、膀胱、三焦,是受盛和傳化水穀的內臟。

六腑傳化水穀,各司其職。
胃,受納與腐熟水穀。
小腸,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。
大腸,傳導糟粕。
膽,儲藏與排泄膽汁,幫助飲食消化。
膀胱,儲存和排泄尿液。
三焦,疏通水道,運行水液。

【黃帝內經】五臟

【黃帝內經】五臟

【黃帝內經】中,「臟」指人體五臟,是化生與儲藏精氣的內臟。

五臟有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。
心,主血脈,主神明,開竅於舌。
肝,主藏血,主疏泄,主筋,開竅於目。
脾,主運化,主統血,主肌肉,開竅於口。
肺,主氣,司宣肅,主皮毛,開竅於鼻。
腎,藏精,主水,主骨,主納氣,生髓,通腦,開竅於耳。

黃帝內經:冬季養生

【黃帝內經】冬季養生

節氣從立冬之後,即為冬季,陽氣潛藏,陰氣盛於外,草木凋零,萬物蜇藏。
冬,五行屬水,對應五臟之腎,養腎防寒為冬季養生的原則。
飲食以滋陰潛陽為主,因冬季寒冷,易受寒邪侵襲,身體應多補充熱量較高的食物,適時進補,以抵禦寒冷。
冬季起居切記「養藏」。
作息可早睡晚起,必待陽光,避開早晚低溫時段,注意保暖。